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稅收管理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是嚴格收入紀律。要繼續堅持“依法征收、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下大力清理隔年陳欠,對確需欠稅的要嚴格按照相關政策及程序辦理。同時,要全面加強對交通運輸業自開票、代開票納稅人的管理,重點防范和杜絕“虛開”、“引稅”等違規行為的發生。
二是加強重點稅源的監控、征管。通過對我縣經濟結構和稅源分布的分析,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仍然是我局的重點稅收來源。對于這兩個行業的管理工作,我局已經根據《河北省銷售不動產和建筑業營業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制定了具體、完善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對銷售不動產及建筑業營業稅實行項目管理,下半年,要繼續加大稅源管理的力度,通過對房地產項目和建筑項目的動態監控,實時掌握企業納稅信息,及時進行稅款的催繳,切實發揮重點稅源的主導作用。另外要對房地產業中的bt及bot的經營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調查,研究稅收管理措施,強化稅收管理手段。
三是加強地方小稅種及零散稅收的管理。下半年,我局將進一步清查房產稅、土地稅底數,推廣使用gps技術測量應稅土地面積,進一步加大對未繳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企業的催繳力度;針對我縣房地產開發企業中有一部分項目已經接近尾聲,下半年我局將有步驟的開展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增值稅清算工作,逐步提高清算質量;繼續加強車船稅的管理,對財險公司的代扣代繳情況要加強監督檢查,防止各種形式的偷逃稅行為,保證稅收控管辦法的有效落實。此外,還要認真抓好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業建設費、殘疾人保障金、工會經費等規費、基金的征收工作,不斷提高征繳率。
(二)嚴格規范執法,提升征收管理水平
一是強化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嚴格落實縣局下發的《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考核辦法》,加強稅收管理員日常考核,評比,真正達到獎優罰劣的目的。加強專管員的學習、教育和培訓,提高專管員業務素質和責任意識。提高納稅輔導質量,減少漏登漏管,嚴格非正常戶管理,進一步規范執法,提高稅源管理水平。
二是深入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促進規范執法。繼續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堅持依法征收、依法減免、依法檢查和依法處理。深化稅收執法責任制,落實執法崗位職責和執法過錯追究考核辦法,抓好稅收執法檢查,進一步規范稅收執法裁量權,規避稅收執法風險。
三是完善以稅收分析為龍頭的“四位一體”互動機制。著力發揮稅收分析的龍頭作用,抓好行業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環節,抓好稅種分析,查找稅收漏洞。納稅評估工作在鞏固已有評估成果的基礎上,對其他骨干行業逐一建立納稅評估模型,做到評估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
四是加強發票管理。按照省局下發的《公路內河貨物運輸業發票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規定,認真做好貨運業代開票和自開票數據監控工作,確保不出問題;對房地產和建筑業發票的使用要做到全過程跟蹤管理;加大發票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制假、販假、用假行為,凈化發票使用環境。五是加大稽查檢查力度,進一步整頓稅收秩序。充分發揮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作用,認真做好案件查處、稅收專項檢查和打擊發票違法犯罪活動三項重點工作,不斷提高查補比例和查補總額。加強部門協作,努力提高辦案質量。強化案例分析,推進稽查成果轉化。
(三)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地稅隊伍的整體素質
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鞏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繼續加大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力度,著力破除制約地稅科學發展的舊觀念、舊思維,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科學決策、科學執政、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是努力提升全員的“兩個素質”。充分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和網絡平臺,著力加強基層一線人員的學習培訓。在系統上下努力營造在學習上刻苦鉆研,在工作上勇于創新,爭當模范,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
三是提升基層建設水平。按省局《基層規范化管理考評細則》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和硬件設施,不斷加大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對基層單位的傾斜力度;積極探索推廣廉政文化、稅務文化和基層規范化建設相結合的新路子,不斷提高基層規范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長效機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干部作風建設
但是,由于近年來,國家的稅收政策比較復雜,公司很難將某些稅收政策進行全面的歸納與整理,使我們常常因為做業務時對政策不了解而發生一些稅收問題。公司一定要加強內部稅收管理,真正將稅收政策運用到具體業務當中才能使稅收行為得以規范,達到規避稅收風險的目的。
根據目前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公司由于性質不同、投資結構不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不同。而在稅收方面則不同,稅收政策規定,在總機構與分支機構納稅問題上不分子公司、分公司。稅務機關只認定固定業戶與非固定業戶的關系,總機構與分支機構的關系,投資與被投資的關系。到底這些關系之間在稅收上會產生什么結果?稅收到底怎樣交納?本期將結合案例根據稅收認定方式來分析不同關系之間的稅收問題。
1、固定業戶與非固定業戶的納稅規定:
目前,很多企業對經營過程中機構設立問題都很重視,但是,對機構的稅收問題卻了解不多。特別是對機構之間的業務運作,企業只考慮經營結果,忽視稅收結果,最終將導致業務做完之后稅收問題層出不窮。其主要原因是公司不會按照稅法的規定做業務而造成的。下面我將針對目前國家的相關稅收政策,結合企業的相關業務,分析一下公司在當地做業務與在外地做業務時有關稅收的問題。
現將國家政策關于固定業戶與非固定業戶的納稅規定歸納如下:
國務院令[1993]第13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規定:
(一) 固定業戶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總機構和分支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的,應當分別向各自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經國家稅務總局或其授權的稅務機關批準,可以由總機構匯總向總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二)固定業戶到外縣(市)銷售貨物的,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未持有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核發的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到外縣(市)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應當向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未向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的,由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補征稅款。
(三)非固定業戶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應當向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國務院令[1993]第13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中規定:
納稅人銷售的應稅消費品,以及自產自用的應稅消費品,除國家另有規定的外,應當向納稅人核算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委托加工的應稅消費品,由受托方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解繳消費稅稅款。
進口的應稅消費品,由進口人或者其人向報關地海關申報納稅。
納稅人到外縣(市)銷售或委托外縣(市)代銷自產應稅消費品的,于應稅消費品銷售后,回納稅人核算地或所在地繳納消費稅。
納稅人的總機構與分支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的,應在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分支機構所在地繳納消費稅。但經國家稅務總局及所屬稅務分局批準,納稅人分支機構應納消費稅稅款也可由總機構匯總向總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
國務院令[1993]第13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 》中規定:
(一)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應當向應稅勞務發生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納稅人從事運輸業務,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二)納稅人轉讓土地使用權,應當向土地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納稅人轉讓其他無形資產,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三)納稅人銷售不動產,應當向不動產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納稅人提供的應稅勞務發生在外縣(市),應向勞務發生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而未申報納稅的,由其機構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補征稅款。
納稅人承包的工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國稅發[1993]154號,《增值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中規定:
固定業戶到外縣(市)銷售貨物,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回其機構所在地后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未持有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核發的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的,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一律按6%(現為4%)的征收率征稅。其在銷售地發生的銷售額,回機構所在地后,仍應按規定申報納稅,在銷售地繳納的稅款不得從當期應納稅額中扣減。
財法字[1993]第3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
非固定業戶到外縣(市)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未向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的,由其機構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補征稅款。
財法字[1994]第3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
條例第十四條所稱企業所得稅由納稅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其所在地是指納稅人的實際經營管理所在地。鐵路運營、民航運輸、郵電通信企業等,由其負責經營管理與控制的機構繳納。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案例分析】外地設立辦事處有關納稅問題分析
廣州某生產企業為將生產品銷往北京,派了兩名業務員到北京設立一家臨時辦事處。不在北京辦理營業執照,不辦理稅務登記。該辦事處的主要業務是聯系客戶,與客戶簽訂合同(總公司的合同)。但是,給客戶發貨、收款和開的發票都是總公司的。當業務結束時,該辦事處在北京是否要交稅?
①沒有倉庫的辦事處
此項業務視同為廣州公司委派業務員到北京做業務,因為業務員在北京發生的業務是不會產生稅的,所以,北京辦事處是不交稅的。而產品是從廣州直接發給客戶的,產生稅的過程都在廣州,因此,應在廣州交稅。
②有倉庫的辦事處
有一天辦事處通知廣州廠家說,有北京客戶想跟我們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但是覺得與辦事處簽訂合同后要等兩個多星期的時間才能收到廠家發過來的貨物,非常耽誤時間。希望在以后的交易中,能夠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提貨,否則就不與我們公司合作了。
廣州廠家立即想到了解決辦法:在北京設立倉庫。
因為在北京的辦事處不能獨立構成機構,它的所有舉措都代表著總公司的行為,在北京租用的倉庫就是總公司的倉庫。此類業務在稅法的規定上稱為“外出經營”,在此案中即廣州公司將貨物發到北京,在北京經營。這時候有了倉庫,且在北京銷售貨物的辦事處在北京是否要交稅呢?
根據,國稅發[1993]154號,《增值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中規定:
固定業戶到外縣(市)銷售貨物,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回其機構所在地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未持有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核發的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的,銷售地主管稅務機關一律按6%(現為4%)的征收率征稅。其在銷售地發生的銷售額,回機構所在地后,仍應按規定申報納稅,在銷售地繳納的稅款不得從當期應納稅額中扣減。
結合上述案例,如果廣州公司在發貨前沒有按照稅法的規定到稅務機關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其辦事處應在北京稅務機關交納4%增值稅。且回廣州后不得抵減廣州的稅,在廣州還要重新交稅。
而如果當時該廣州企業的產品在到外地銷售時,很好地注意外出經營的有關規定,嚴格地按照稅法的規定開具了“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增值稅就應按規定回機構所在地交納,不需要在外地納稅。
2、總機構與分支機構的納稅規定:
總機構與分支機構之間一般被稱為:總公司與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納稅方面,由于機構所在地不是同一個地區,再加上稅務機關管理的需要,國家稅務總局對總機構與分支機構的納稅問題,是按照兩種方式做出的規定:一是在總機構所在地設立分支機構的;二是在總機構所在地以外設立分支機構的。
(一) 在總機構所在地設立分支機構
(1)設立子公司的納稅問題
總機構在當地(統一稅務機關管轄區)投資成立子公司的,其子公司由于是獨立核算,具備法人資格,因此,應辦理稅務登記,實行獨立納稅。其流轉稅與所得稅都由子公司交納。子公司與總公司的關系為,投資與被投資之間的關系。
(2)設立分公司的納稅問題
總公司在當地設立一分公司,因分公司不需要投資,故分公司應具備以下特點:
1、 分公司屬非法人資格;
2、 非獨立核算;
3、 納稅身份同總機構。如一般納稅人;
4、 銷售額全部上繳總機構,人員工資及相關的費用均由總機構支付;
5、 產生的收入要全部上繳總公司。
分公司應到稅務機關辦理分支機構(注冊)稅務登記,實行由總公司統一納稅。
(3)統一核算的機構之間貨物移送怎樣交稅?
財法字[1993]第3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
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用于銷售,應做視同銷售處理,交納增值稅,但相關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
國稅發[1998]137號,《關于企業所屬機構間移送貨物征收增值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
目前,對實行統一核算的企業所屬機構間移送貨物,接受移送貨物機構(以下簡稱受貨機構)的經營活動是否屬于銷售應在當地納稅,各地執行不一。經研究,現明確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視同銷售貨物行為的第(三)項所稱的用于銷售,是指受貨機構發生以下情形之一的經營行為:
一、向購貨方開具發票;
二、向購貨方收取貨款。
受貨機構的貨物移送行為有上述兩項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繳納增值稅;未發生上述兩項情形的,則應由總機構統一繳納增值稅。
如果受貨機構只就部分貨物向購買方開具發票或收取貨款,則應當區別不同情況計算并分別向總機構所在地或分支機構所在地繳納稅款。(待續)
公司組織形式分析
1、什么是母公司?母公司有什么特點?
母公司也叫控股公司(相對于子公司而言),是指因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或出資而可以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什么是子公司?子公司有什么特點?
子公司是與母公司相對應的法律概念。母公司是指掌握其他公司的股份,從而能夠在實際上控制這些公司經營活動的公司,也稱控股公司。子公司是指其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掌握而受其實際控制的公司。子公司也可以通過控制其他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而成為控股公司,被控制的公司成為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地位,可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子公司一般分為全資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所謂全資子公司,是指其公司的全部出資和股份僅由另外一家公司所持有。所謂控股子公司,是指其公司出資或股份的50%以上被另一家公司所控制,但未達到100%。
子公司是依據公司法設立的獨立的公司法人,它不同于分公司,可以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是依賴于被控股或控制經營管理的關系,除此之外,子公司同其他公司組織形式在法律地位上并無兩樣。
子公司無論采取有限責任公司形式,還是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都應當具備獨立法人的條件:一是股東或發起人達到法定人數和法定資格;二是具有法定的公司注冊本金;三是制訂公司章程;四是具有公司名稱和內部組織機構;五是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必要的生產經營條件。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母公司設立子公司,只能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承擔連帶責任和經營責任的經營組織。并且在向子公司投資時,投出的資本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
3、什么是總公司?總公司有什么特點?
總公司是相對于分公司而言的,依照公司法設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本身,在實踐中常常被稱作總公司。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4、什么是分公司?分公司有什么特點?
分公司是公司(總公司)在其住所以外設立的、有營業資格而沒有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分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其財產屬總公司所有,分公司不獨立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其經營所得歸于總公司,其債務和其他民事責任由公司(總公司)承擔。分公司在總公司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分公司有自己的法定名稱、營業場所、負責人和一定的經營范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和應訴。
關鍵詞:案例教學 稅務業務 培訓 互動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稅收制度和稅收征管工作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作為提高稅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稅務培訓也要因時而動,不斷地創新自身的培訓方法,提高稅務培訓的效果,筆者根據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案例解析法在稅務培訓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詳盡的剖析,就這一方法的運用提出自己的陋見。
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原理
(一)涵義
我們所說的稅務案例解析法往往是指根據不同的培訓類型和形式,圍繞一定的培訓目標,把稅收工作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員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然后通過學員之間的交流切磋加深對某一稅務問題的見解,進而提高自身的稅收管理能力的教學方法。其核心目標主要就是形成學員自己的稅務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在稅務案例解析法的實施過程中,會要求
學員在具體的案例問題上進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相應的支撐理由,
其他的學員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與之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更好的說服彼此,提出論點的雙方都會相應的提出論據進行補充,然后形成條理清晰的邏輯推理。從歷史進程來看,案例解析法最早是在上個世紀出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然后被推廣到全球,從稅務培訓的實踐來看,這一方法運用廣泛,培訓效果明顯,因此廣受好評。
(二)優點和缺點
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相較于傳統的授課教學法,運用案例進行分析,其分析過程更為直觀,而且在稅務培訓的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對于稅務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案例解析法有著直觀的效果。
其次,案例解析法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會鼓勵學員進行激烈的討論,在這個討論過程中,不同學員會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看法,這將有利于學員積極思考,進行鉆研,而且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活躍課堂氛圍,改變以往課堂枯燥無味的窘境。
凡事都極有兩面性,我們在看到案例解析法優點的同時也要看到其自身的不足:
首先,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場景可能來源于實際,但是是對實際場景的一種簡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實的實務場景,而且不少的案例都是由授課教師進行編寫,這就難免帶有主觀意志,有失客觀。
其次,對于一個具備實戰性的案例,則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完成,
這對于案例編寫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三、案例教學法在稅務培訓中的應用技巧
(一)教師角色的正確轉換
對于案例教學法來說,會非常側重對學員自我指導性學習的教導,主要就是學員自學和相互學習,授課教師在案例教學法中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要就是由以往的演講者變為主持人,改變以往稅務培訓以老師為中心的情況,
傳統的稅務業務培訓往往是填鴨式教學,整個課堂都是以授課教師為中心,但是在案例教學法下,講師的授課時間比重會比較低,更多的時間是留給學員自身,
學員才是該課堂下的主角,通過學員內部的頭腦風暴,加上不同學員不同的稅務征管實踐經驗,碰撞出來的火花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具體來說,這些學員都是奮戰在稅務實務中的一線學員,這些學員的實戰經驗往往比授課教師更加豐富,因為對于這些學員來說,其日常的工作往往就是整天和這些案例打交道,無論是征管法案例分析,還是稽查實務案例分析,還是管理案例分析,對于這些案例的處理中,會遇到怎樣的瓶頸,具體情形該用何種稅收條款進行解釋,學員都有著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這個時候,教師難以以專家的身份進行教學,而且從
成人培訓的實際規律來看,教師主要只是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將學員組織在一起,然后進行教學學習,對于知識公共探索,而不應該作為知識的代言人來進行教學,這樣往往容易適得其反,對于教師來說,只需要提出教學內容,按照既定的教學程序,通過有意識的培訓和引導,激發學員的求知欲望,幫助學員把對問題的認識從表面引向更深的層次。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案例教學法下,教師就是無足輕重,相反,其實教師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只不過教師是由以往的臺前走向了幕后,
從本質上來看,整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這都需要教師對案例進行針對性的篩選,對于教學程序進行精心的設計所以嚴格意義上來看,在案例教學法下,授課教師的任務更重,并且每一次授課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不少實際研究認為,只有少數能力過硬的教師才能真正的將案例教學法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對于不少難以適應新角色的教師來說,案例教學實踐更容易給他們帶來挫敗感,從而失去教學信心。
(二)充分發揮教師課堂引導作用
案例教學法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員走出自我封閉的環境,自由的對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互動實現對話的質變。要想實現彼此的互動,就需要一個合格的引導者,作為培訓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小獎品、游戲等多種活動,激發學員的興趣,鼓勵全員參與,進而可以為接下來的案例討論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主要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順勢而為,就是充分把握好課堂節奏,毫無疑問,案例教學法是處于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條件下的,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復雜,容易造成節外生枝,偏離主題。作為組織者,教師需要能夠甄別發言人的觀點,最大限度的減少信息傳遞中的誤差,作為教師,
還需要對學員的思想活動能夠進行細致的捕捉,最好能夠將一些爭執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面,避免被學員牽著鼻子走,具體的課堂引導中,控制教學節奏的關鍵點就在于階段性小結。其次,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對于案例教學來說,其教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員之間的互動,互動的基礎就是溝通和交流,對于學員的發言情況,教師要及時的進行反饋,將其觀點中的精華提煉出來,或者幫助學員進行總結,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在出現爭執時,可以避重就輕,平復雙方的心情。出現討論脫離了正軌的時候,及時進行調整。遇到沉默寡言者,要個別激勵,重點引導。遇到口若懸河者,要巧妙攔截,制定規制。遇到發言質量平庸乃至低劣者,要肯定長處,指明缺陷。而言之,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要用心觀察學員的表現,聆聽學員內心的想法,積極換位思考,站在學員的角度思考問題。
(三)確立課堂討論的形式
課堂討論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根據培訓的內容以及培訓對象的特殊性進行甄選。比如交互問訊式討論,就是授課教師與個別學員之間進行的一種談論方式,常用于各種案例教學。官方反對派式討論,雖然這種形式也是在教師和個別學員之間進行,但是其他學員可以進行討論,并且在教師堅持的某一觀點的前提下,由學員們進行反駁。在這種討論形式下,教師的角色忍辱負重,故意作為觀點極端者的形象出現,然后讓學員進行圍攻,這種討論模式對于教師業務水平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教師能夠招架各類問題。假說型,這種討論方式主要是由教師提出一種假定的場景,然后由學員進行評價,并且學員的觀點由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這種討論方式可以適用于實戰經驗比較豐富的學員,可以對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支撐,進而可以實現整個討論是高效高質。對抗與合作型討論,這種形式主要是在學員內部進行,教師僅僅只是為了起到促進互動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對討論氛圍的控制和把握。最后還有一種討論方式,那就是角色扮演,這種討論模式比較復雜,一般來說是由教師安排學生角色,然后讓學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選擇自己的論點進行論證,這種討論方式的有點就在于能夠讓學員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但是不足之處也很明顯,那就是對于客觀條件要求比較高。課堂討論的方式多種多樣,沒有孰優孰劣,同時還可以共同使用。
五、案例分析法在稅務培訓的具體運用
(一)案情分析
樂安縣順興服飾實業有限公司(10076428)成立于2014年11月29日,登記注冊類型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周華軍,財會負責人:周華軍,經營范圍:服裝、鞋帽、雨傘及相關輔料生產銷售。該公司企業所得稅為國稅征收,其涉及的地方稅費有:印花稅、城建稅、教育附加費、地主教育費附加、防洪保安資金和工會經費。
2015年年底稅源管理分局發現該納稅戶在2015年度沒有申報納稅,有偷漏稅疑點,選取樂安縣順興服飾實業有限公司作為核查對象。該納稅人每月做零申報,沒有繳納城建稅、教育附加費以及銷售合同印花稅等相關稅收。為此,我對該納稅人實施了約談舉證和實地調查,核查了納稅人2015年總賬、明細賬、記賬憑證等相關資料。通過實地調查,知該納稅人為縣委某領導招商引次企業,企業在縣工業園區創業園D區,免前三年房租,因此無需申報繳納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相關資料顯示,該企業由于對稅法認識不清等原因造成城建稅、印花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防洪保安資金、工會經費等稅種應繳未繳稅費。最終認定該企業少申報地方各稅費 220394.04元。
(二)案情定性
稅局根據工業園區加工、制造行業企業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決定選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檢查,由于園區加工制造行業大多企業為客商企業,分局為了更好地服務納稅人,加強稅企業交流,并結合稅收管理員日常巡查巡管所掌握的信息,初步發現該公司在納稅申報方面存在以下事實:
事實一:該公司2015年度未申報繳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事實二:通過財務報表對比發現,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元,而未見其申報過實收資本類印花稅、購進合同、帳本等應稅合同,都未申報印花稅.
事實三:根據財務報表發現,該公司2015年計提工資3687214元,未交納工會經費,沒納工會經費。
事實四:根據利潤表發現,沒納防保。
根據以上事實,判定該企業為申報異常納稅戶,存在漏報稅款的行為。
(三)案例討論
在筆者進行講學時,主要采用的是假說型,就是假定學員是主管該案件的稅務人員,對于該案情如何進行認定,以及采用的稅法條款都需要做出合理的解釋,最終在全體學員的討論下,我們得出以下共識:
在日常稅務管理工作中,應注意夯實基礎工作,加強精細化管理力度,對重點稅源戶實行預警監控。在財務核算上,要多對納稅人進行上門輔導,力爭使其走上規范化的軌道。在稅收管理上,要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掌握行業盈利水平,力爭從面上掌握總體情況。
加強稅法宣傳力度,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降低稅務管理的難度。通過稅法宣傳,使納稅人了解稅法,知道如何納稅,哪些情況應納稅,逐步提高他們的納稅意識,使他們的積極主動地進行納稅申報。
參考文獻:
[1] 湯鳳林,邱向寧. 財政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 財會月刊. 2015(15)
[2] 車文軍. 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中的應用[J]. 廣西工學院學報. 2016(S1)
[3] 李傳喜. 試析案例教學法在稅務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6(03)
企業投資管理是指企業面臨多種市場投資機會,面對各種投資風險時,以稅后投資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對不同投資項目的選擇。在這種選擇中,企業不僅需要考慮各種市場因素,而且必須考慮相關的稅收因素。隨著稅收制度不斷完善和稅收管理日益規范,稅收日漸成為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國多稅種復合型稅制下,企業投資類型不同,需要繳納的稅收也不相同,因此可按不同投資類型分析企業投資的稅收效應。按投資者能否直接控制其投資資金的運用進行劃分,可將企業投資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兩種類型。
直接投資一般是指投資者用于開辦企業、購置設備、收購和兼并其他企業等的投資行為,其主要特征是投資者能有效地控制各類投資資金的使用,并能實施全過程的管理。直接投資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投資開辦一家新企業;以較高比例股本金參與其他企業經營;對外擴張設立子公司或分公司;收購或兼并現有企業;開辦中外合資公司,等等。
間接投資主要是指投資者購買金融資產的投資行為,依據具體投資對象的不同,間接投資又可分為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及其他金融資產投資,并可依據所投資證券的具體種類作進一步劃分。例如債券投資,又可細分為國庫券投資、金融債券投資、公司債券投資等。其特點是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可以靈活地購入各種有價證券和期貨、期權等,并能隨時進行調整和轉移,有利于避免各類風險,但投資者一般不能直接干預和有效控制其投放資金的運用狀況。
二、直接投資
直接投資涉稅選擇需考慮的因素①有哪些?企業直接投資是一個長期的、極其復雜的事項,在投資過程中的涉稅問題也同樣錯綜復雜。但無論怎樣復雜,涉稅事項無非是稅收成本的增減。企業在投資中選擇投資項目,主要判斷標準就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稅收成本的增加是一種現金凈流出量;稅收成本的節減與現金流入量具有同樣的意義。
在企業直接投資中,稅收成本的增減會導致最終投資效益的變化。因此,直接投資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
(一)項目之間的不同稅收處理
國家稅收有多種差異性條款,企業投資于不同項目常常會由于所適用的條款不同,導致稅前收益與稅后收益有很大差別。
[案例分析]:A公司現有一筆資金準備投資興建一個項目,有甲、乙兩個備選項目。其中甲項目預計年收入1000萬元,成本費用620萬元,計算企業所得稅時,由于部分費用超過稅法規定準予稅前扣除的標準,故稅前可扣除項目金額僅為500萬元。乙項目預計年收入960萬元,收入中有200萬元可以按90%比例減計收入,成本費用600萬元,均符合稅法規定準予稅前扣除的標準,可在稅前扣除。兩項目所得稅稅率為20%,計算過程見表1。
如果不考慮稅收對不同項目的影響,甲項目(稅前現金流380萬元)收益優于乙項目(稅前現金流360萬元),但當考慮了稅收對不同項目的影響后,則乙項目(稅后現金流292萬元)優于甲項目(稅后現金流280萬元)。
(二)稅率的影響
企業投資項目在不同年度適用的邊際稅率不一定完全相等。所謂邊際稅率是指當納稅人再增加一單位應納稅所得額時所適用的稅率。例如,有的國家采用的所得稅稅率是累進稅率,在這種情況下,當納稅人某年收入較少時,其所適用的邊際稅率就比較低;但當納稅人某年收入較多時,其所適用的邊際稅率就比較高。再如,雖然有的國家所得稅規定的是比例稅率,但對于那些可以享受定期稅收優惠的企業來說,實際上不同年度所適用的邊際稅率是不同的。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從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不難看出,適用這項優惠政策的企業第一年至第三年適用的邊際稅率為0;第四年至第六年適用的邊際稅率為12.5%;第七年及以后年度適用稅率為25%,實際上是一種不同年度間的累進稅率。或者說,當企業獲得同樣數量的應稅所得(如100萬元),如在第一年獲得,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如在第四年獲得,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12.5萬元;如在第七年獲得,則需繳納企業所得稅25萬元。
[案例分析]:B公司所在國家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的企業所得稅,相關稅收政策規定,年應納稅所得額在60萬元以下的適用稅率20%;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60萬元的部分適用稅率30%。2009年B公司原應納稅所得額為40萬元;2010年預計年應納稅所得額為80萬元。2009年擬追加投資一個項目,有甲、乙兩個方案可供選擇,兩方案均可獲得3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甲項目收益可在2009年實現;而乙項目收益可在2010年實現。兩個項目的投資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從甲、乙兩個方案的比較可以看出,同樣數額應稅所得,由于適用的邊際稅率不同,繳稅數額并且最終使投資項目的稅后收益也是不同的。投資于甲項目所獲得的30萬元應稅所得由于是在原收入較少年度實現,其中的20萬元實際適用稅率20%,只有10萬元適用較高邊際稅率30%。而投資于乙項目所獲得的30萬元應稅所得是在原收入較高年度實現,全部適用30%的較高的邊際稅率,故比甲項目收益多繳2萬元企業所得稅,導致整體稅后收益降低。
(三)現值的考慮
企業投資是一項長期行為,故在投資決策中須考慮投資與收益的貨幣時間價值,應用凈現值法對不同時期的投資與收益折現值比較。顯然,運用凈現值法分析,稅款繳納時間的早晚也會導致分析結果的變化。
關鍵詞:納稅評估;評估工作;稅收管理
Abstract:Thetaxpaymentappraisalisatpresentinternationallythegeneraltaxadministrationway,isalsotheTaxauthoritiesfulfillsthetaxobligationsituationtothetaxpayertoenteronemethodwhichintheconductmonitors,maymakeupthecollectiontoreformtheinsufficiencywhichintheprocessmanagesattenuates,thestrengthenedmanagementmonitoringfunction,manifeststheservicegovernment''''scivilizedthoughtthatthehouseservesduringthemanagement.Ittakesthetaxrevenuemonitoringmanagementoneeffectivemeasure,inhelpsthetaxpayertodiscoverandinthecorrectiontaxpaymenterrorsandomissions,toenhancethetaxpayertopaytaxesconsciousnessandmanagesthetaxabilityaspecttohavetheuniquesuperiority.
keyword:Taxpaymentappraisal;Appraisalwork;Taxadministration
一、當前納稅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1.納稅評估工作定位不夠準確。在納稅人看來,納稅評估工作是通過資料分析、評估約談等方式查找稅收問題,近似一種間接的納稅檢查。而對評估人員來說,評估工作的目標和方法也向個案查出多少問題的方向發展。為了與稽查嚴格區分,強調評估時不調賬,不下企業。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閱的賬簿憑證和企業經營過程的原始記錄,只能發現一些表面問題或嫌疑問題。目前納稅評估的工作方式類似稅務稽查,但手段和實際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稅務管理,又沒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還是處于僅個人操作和層次較淺的狀況,因此成效不明顯。同時,由于有效監控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納稅評估工作在設計上存在一些不足,對對報表、查查相關數據、與企業核實疑點問題等靜態的監督形式無法了解企業動態實際情況,無法掌握外部相關信息,形成一些評估盲點。評估人員受相關因素約束,沒能全面發揮主動管理監控職能。而企業大多也未把納稅評估當作是一次自查整改機會。因此,對納稅評估工作應進一步明確定位,即通過評估手段和調查手段,對納稅人納稅情況進行宏觀管理監控。
2.信息資料來源不夠廣泛。納稅評估工作離不開數據資料的搜索、采集、積累和掌握,納稅評估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指標測算、資料比對等定量、定性分析,沒有數據資料,納稅評估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納稅人報送的納稅申報數據和財務數據,不包括生產經營類信息、經營核算類信息以及其他諸如登記注冊類、價格類等相關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稅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類信息并進行處理、測算、比對以及綜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稅務部門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渠道獲取這些信息,對報表和稅負等面上問題有的雖有懷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錯誤,無法把問題完整地分析出來,不僅審核效率低,而且審核誤差大。
3.納稅評估人員綜合業務素質亟待提高。目前,從事評估的人員基本都是稅收管理員,在負責征管的同時進行納稅評估,沒有專門從事評估的專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評估人員知識面窄,掌握評估的方法不夠,有的只停留在看看表、對對數、查查抵扣發票信息的淺層次,不善于從各種涉稅信息中尋找蛛絲馬跡或挖掘深層次問題,使評估工作流于形式,評估效率不高。
二、對深化納稅評估工作的思考
1.建立科學規范的納稅評估體系,強化稅源管理。隨著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化,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加大了依法治稅力度,促進了征管質量的提高。但由于征管對象的復雜化、現金交易的擴大以及不開發票收入不入賬、做假賬、二套賬等情況時有發生,偷稅隱蔽性越來越強。納稅評估的開展恰恰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應該進一步拓展評估范圍,充分運用金稅工程、CTAIS、納稅評估等軟件,將納稅評估對象涵蓋全部納稅人,對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評定,規范涉稅行為,優化納稅環境。
2.確立“服務型”的納稅評估,融洽征納關系。通過經常性的納稅評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對納稅人的依法納稅狀況進行及時、深入的控管,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提高他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同時,將評估結果與當事人見面,通過約談或質詢等方式讓對方說明、解釋,是對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解釋、幫助他們提高納稅意識的有效的途徑。納稅評估對一般涉稅問題的處理解決了納稅人由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財務知識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稅問題,減少了納稅人進入稽查的頻率,減少了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因直接進入稽查后對案情分歧而產生直接沖突的可能,起到了服務納稅人、優化經營環境的作用。因此要樹立服務的觀念,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倡導納稅人誠信納稅。
3.高度重視約談、舉證工作。約談、舉證是納稅評估工作中認定處理階段的重要環節之一,評估人員應在查閱企業報送的財務報表、納稅申報表等申報資料以及向稅務機關其他崗位了解情況,全面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財務核算狀況、日常納稅情況、發票管理及稅款交納情況的基礎上,做好約談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并擬好約談提綱。只有掌握納稅人的基本情況和概貌,才能把握約談的主動權。但在實際工作中,僅憑評估人員提出的疑點就想通過約談來解決問題,顯然不可能。企業解釋“市場不好,虧本經營”等各種理由很容易搪塞過去。約談除了需要納稅人配合、主動承認問題外,評估約談人員的詢問方法、技巧很有講究。有不少問題要從生產工序、出入庫手續記錄、庫存變化、銷售數量差異、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與應納稅金配比、預收應付賬款的來龍去脈等各方面提問,并對應答理由是否真實合理進行即時分析反應,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談話中的矛盾之處,找出疑點深入挖掘不放棄,才不會被表面現象和某種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2016年7月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專業開考課程考試時間安排表
專業代碼及名稱
7 月 2 日
7 月 3 日
上午 9:00 - 11:30
下午 14:30 - 17:00
上午 9:00 - 11:30
下午 14:30 - 17:00
課程
代碼
課程名稱
課程
代碼
課程名稱
課程
代碼
課程名稱
課程
代碼
課程名稱
A020103
財稅(專科)#
00064
納稅檢查
00061
國家稅收
00062
稅收管理
00999
政府預算管理
A020179
會展管理(專科)
03875
會展概論
03872
會展營銷
08883
會展政策法規
08884
會展經濟學
A020201
工商企業管理(專科)#
05171
中小企業戰略管理
A020205
人力資源管理(專科)
00164
勞動經濟學
00071
社會保障概論
00165
勞動就業概論
06183
工資管理
A020234
物業管理(專科)
00172
房地產經營管理
04363
物業管理實務(一)
04365
物業管理財務基礎
05565
物業管理法規
07489
應用寫作
04364
物業管理實務(二)
07481
管理學基礎
07482
物業管理概論
18960
禮儀學
11429
物業管理英語
A020238
國際旅游管理(專科)
00192
旅游市場學
06010
旅游英語
03529
國際旅游飯店管理
00194
旅游法規
02519
食品營養與衛生
11341
國際旅游學
06123
導游學概論
11506
旅游飯店財務管理
07489
應用寫作
A020242
會計電算化(專科)
05946
關系數據庫原理與程序設計
08310
會計電算化
02600
C語言程序設計
A020276
環境保護與管理(專科)
02764
水土污染與防治技術
04540
寫作基礎與應用
02472
環境質量評價
02471
環境生態學
07847
環境經濟學
05580
環境保護
03164
環境科學概論
02757
環境監測(二)
07481
管理學基礎
04516
環境問題案例分析
A040106
教育管理(專科)
01281
中國教育史
00442
教育學(二)
01282
外國教育史
00448
學校管理學
A040109
心理健康教育(專科)
04265
社會心理學
03518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
03517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
03372
團體心理輔導
A040115
英語教育(專科)#
06423
英語語音學
11488
基礎英語(二)
11487
基礎英語(一)
01212
英美概況
11486
中學心理學
11489
基礎英語(三)
11491
中小學英語教材教法
11485
中學教育學
11490
實用英語語法
A050102
秘書(專科)
00346
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
A050128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科)
11486
中學心理學
11350
基礎寫作
11493
現代漢語(二)
11485
中學教育學
11495
古代漢語(二)
11496
中小學語文教材教法
11494
古代漢語(一)
11492
現代漢語(一)
A050129
商務秘書〔商務管理〕(專科)
07489
應用寫作
00776
檔案學概論
08020
商務秘書學
07786
國際商務
18960
禮儀學
18961
財務管理與會計基礎
11520
秘書事務管理
18956
法律事務管理
A050226
商務英語(專科)
05439
商務英語閱讀
05440
商務英語寫作
A050301
廣告(專科)
00635
廣告法規與管理
00637
廣告媒體分析
00636
廣告心理學
00634
廣告策劃
00638
企業形象與策劃
00850
廣告設計基礎
00851
廣告文案寫作
A050303
公共關系(專科)
00638
企業形象與策劃
A050316
廣播電視編導(專科)#
01172
數字制作技術基礎
01169
影視攝影技術
01170
電視畫面編輯基礎
01171
電視攝影造型基礎
01173
影視聲音藝術
01176
電視寫作
01177
電視作品賞析
01175
視聽元素基礎
A050407
音樂教育(專科)#
07975
音樂欣賞(一)
11372
歌曲作法(一)
11371
和聲學(一)
A050436
藝術設計(專科)
00504
藝術概論
10177
設計基礎
A050442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科)
03904
服裝生產管理
00683
服裝市場與營銷
00677
服裝材料
03902
服裝發展簡史
03905
服裝企業督導管理
03906
服裝品質管理
A050454
動漫設計與制作(專科)
08878
動漫產業概論
08881
動畫編導基礎
A080301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科)
05875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
10726
數控機床與編程(一)
07743
機械設計基礎(一)
02358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10723
流體傳動與控制
04108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
A080304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科)
02220
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01632
壓鑄模及其他模具
01622
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01634
塑料成型機械
07743
機械設計基礎(一)
01639
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
A080311
農村機電工程(專科)
11478
農村電力系統
02189
機械制造基礎
07743
機械設計基礎(一)
04108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
11479
電器設備使用與維護
04540
寫作基礎與應用
09439
計算機實用基礎
08214
農業機械
11480
汽車拖拉機構造原理與應用
A080602
工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科)
10737
電子技術基礎
07840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
10736
電氣測量技術
08182
自動控制原理(一)
10738
工廠電氣設備控制
A080604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科)#
02151
工程制圖
02302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02271
電機學
02273
電子技術基礎(二)
02277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
A080704
電子技術(專科)
08679
電路分析基礎
02277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
A080744
數控技術應用(專科)
04118
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
02189
機械制造基礎
03395
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護
02609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技術基礎
04108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
A080786
移動商務技術(專科)
03333
電子政務概論
09016
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
A080788
嵌入式技術(專科)
06143
電路基礎
12730
嵌入式LINUX應用編程
12732
ARM結構與程序開發入門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專科)
02394
房屋建筑學
A082217
電子政務(專科)
03333
電子政務概論
03332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03331
公共事業管理
00346
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
A082229
汽車服務工程(專科)
05872
汽車營銷案例分析
05868
職業道德與禮儀
05870
汽車售后服務管理
05869
汽車應用英語
05875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
05881
汽車診斷與維修
05877
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
05871
汽車營銷技術
05879
汽車電氣設備與維修
05873
汽車保險與理賠
A090603
鄉鎮企業管理(專科)
03971
經濟學基礎
04540
寫作基礎與應用
00333
鄉鎮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
07492
農村政策法規
08114
財務管理學(一)
11383
鄉鎮企業生產管理
07481
管理學基礎
11382
鄉鎮企業經營管理
07787
會計學原理
A090604
農村財會與審計(專科)
03172
農業經濟學(二)
02827
農村企事業會計
04534
財政與農村金融
00944
審計
08114
財務管理學(一)
04540
寫作基礎與應用
07481
管理學基礎
07492
農村政策法規
07787
會計學原理
A090620
畜牧獸醫與管理(專科)#
02785
獸醫微生物學
02787
獸醫藥理學
04797
動物流行病學
04793
家畜病理解剖學
B020104
財稅(獨立本科段)
03403
國有資產管理
00069
國際稅收
00062
稅收管理
00999
政府預算管理
00068
外國財政
B020110
國際貿易(獨立本科段)
11465
現代公司管理
B020119
餐飲管理(獨立本科段)#
18960
禮儀學
B020157
財務會計與審計(獨立本科段)
00974
統計學原理
00061
國家稅收
03703
國際會計與審計準則
00944
審計
04532
財務會計專題
03702
會計制度設計與比較
04534
財政與農村金融
04533
管理與成本會計
04531
微觀經濟學
06069
審計學原理
06270
技術經濟學
B020180
會展管理(獨立本科段)
03875
會展概論
03872
會展營銷
03878
會議運營管理
08884
會展經濟學
03877
會展項目管理
08888
會展企業戰略管理
08889
會議酒店管理
08887
會展場館經營與管理
08725
會展客戶關系管理
08890
會展管理信息系統
B020204
會計(獨立本科段)
00974
統計學原理
04531
微觀經濟學
03703
國際會計與審計準則
B020208
市場營銷(獨立本科段)
07072
企業形象設計(CIS)
07353
管理學原理(一)
B020216
電子商務(獨立本科段)
03339
信息化理論與實踐
B020218
人力資源管理(獨立本科段)
00164
勞動經濟學
00324
人事管理學
00463
現代人員測評
06183
工資管理
00294
勞動社會學
07484
社會保障學
11467
人力資源統計學
11366
人口與勞動資源
11365
勞動力市場學
11466
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概論
11470
國際勞務合作和海外就業
11468
工作崗位研究原理與應用
11465
現代公司管理
11469
宏觀勞動力配置
11471
勞動爭議處理概論
B020222
物業管理(獨立本科段)
02659
房地產項目管理
05673
城市社區建設概論
00176
物業管理
05674
物業信息管理
05672
物業設備管理
05675
物業管理國際標準與質量認證
06569
物業管理實務
05676
城市環境保護
07519
公司管理學
B020230
公共事業管理(獨立本科段)
03335
公共管理學
05724
公共衛生管理
03331
公共事業管理
B020235
國際旅游管理(獨立本科段)
00191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
00187
旅游經濟學
00188
旅游心理學
04138
旅游文化
11403
中國旅游文學作品選
05034
旅游地理學
03529
國際旅游飯店管理
11404
旅游飯店設備管理
18960
禮儀學
11341
國際旅游學
11343
旅游會計學
11405
美食與菜系
11406
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
B020236
會計電算化(獨立本科段)
08674
計算機網絡基礎
03703
國際會計與審計準則
02376
信息系統開發
B020256
項目管理(獨立本科段)
05060
項目范圍管理
05058
管理數量方法
04154
項目采購管理
05063
項目時間管理
05067
項目管理案例分析
05062
項目質量管理
05061
項目成本管理
05066
項目論證與評估
09413
項目管理概論
10427
項目人力資源與溝通管理
B020277
環境保護與管理(獨立本科段)
04518
環境化學
04523
水污染控制工程(一)
02472
環境質量評價
02471
環境生態學
04525
環境微生物學
04526
環境工程導論
04521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04519
固體廢物管理
04528
城市生態與環境學
05580
環境保護
04527
環境規劃與管理
關鍵詞:稅收執法風險;風險管理;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3-0324-02
稅收風險管理是最近各地都在研究的稅收管理新理念,其目的是將現代風險管理理論引入稅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稅款流失并降低征稅成本。作為稅收風險的一部分,稅收執法風險已成為各級稅務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潛在風險。通過實施積極主動管理,創造穩定有序的征管環境,才能有效防范和規避稅收執法風險的發生。
1 稅收執法風險與風險管理簡析
1.1 稅收執法風險
稅收執法風險是指稅收執法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未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執法,損害了國家和納稅人的利益,而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1.2 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指對稅收執法風險進行識別、適應和處置,其目的是避免風險或使損失減至最小。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OECD中已有超過2/3的國家實行了稅收風險管理,我國稅務執法機構也應有針對性地引入世界風險管理理念和管理經驗。
2 當前稅收工作面臨的執法風險
2.1 實體不規范引發的征收管理風險
征收管理風險是指執法主體在執行或解釋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所賦予的職責職能中應作為而未作為、未完全作為或作為了為賦予的職責職能范圍內的事物而形成的影響和后果。主要表現為:基礎管理工作不到位,稅務人員對相關政策法規理解不到位,征管工作流程執行不嚴,稅務登記內容不準確;納稅人性質認定錯誤以及發票領用、審核程序不健全、不規范;政務公開不及時,稅收政策宣傳不到位,稅率執行錯誤,提前和延緩征收稅款,日常納稅輔導不細致,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等。
2.2 程序不規范引發的行政訴訟風險
行政訴訟風險是指稅務執法主體因實施稅務行政執法行為,在稅收執法過程中產生稅務行政爭議而引起的稅務行政復議撤銷、稅務行政訴訟敗訴、稅務行政賠償等后果和影響,使稅務執法主體處于不利地位,在訴訟中面臨敗訴等風險。主要表現為程序不合法或不規范、實體應用錯誤兩個方面:
(1)不按程序作出稅務行政處罰引發的風險。稅務行政處罰按罰款額的多少,分為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三條規定:“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本文是關于簡易程序的規定,簡易程序之外的其他處罰適用一般程序。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程序實施辦法(試行)》第三條的規定:“稅務機關對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數)罰款或者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1萬元以上(含本數)罰款的行政處罰之前,應當向當事人送達《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告知當事人已經查明的違法事務、證據、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和擬將給予的行政處罰,并告知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而稅務機關在執法中經常忽視了這一必要程序,為求方便而采取簡易程序當場處罰。
(2)不按程序作出限繳稅款通知書引發的執法風險。當稅務局對企業未按照《稅務處理決定書》要求進行整改而作出《關于限期繳納稅款的稅務事項通知書》時,需要提供證據證據證明兩個事實:第一,稅務機關在企業收到《稅務處理決定書》之后,對該企業是否進行整改以及整改情況進行過驗收;第二,稅務機關經過驗收之后,發現該公司整改結果不符合《稅務處理決定書》要求。然后很多時候,稅務機關提供的證據只能證明企業在《稅務處理決定書》作出之前存在問題,而無法證明在其作出之后的情況。所以由于事實認識不清,稅務機關經常在復議中遭受撤銷原決定的結果。
2.3 司法瀆職風險
司法瀆職風險是指稅務執法行為過程中因主觀過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職責,造成侵犯國家稅款及財產重大損失而可能觸犯法律的危險或后果,從而被追究行政執法責任,甚至面臨被檢查機關以涉嫌職務犯罪提出指控。主要表現為;貪污、受賄、挪用公款、、、、隱瞞情況、弄需作假,勾結唆使偷逃稅行為,違反法律和行政法的規定,造成國家稅收嚴重流失并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2.4 由于機構分設引發的風險
1994年稅務組織機構分設為國稅、地稅,稅務機關之間“三交叉”矛盾暴露,即管戶交叉、征稅交叉、檢查交叉,進而導致兩套機構不協調。當認定意見出現分歧時,更使納稅企業無所適從,大幅度提高了稅務機關之間的協調成本與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兩套機關各自為政、缺乏信息溝通,執法效率和征管能力下降,導致大量稅款流失,加大了稅收執法風險。
3 從風險管理視角防范稅收執法風險的對策
3.1 進行風險識別與預警
3.1.1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在損失風險剛出現或出現之前,就予以識別,以準確把握各種風險信號及其產生原因。稅務機關應正確、全面地認識在執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所有潛在風險,及時發現和預防,選擇最佳處理方法。風險識別的具體方法主要有:
(1) 現場觀察法。通過直接觀察具體涉稅業務活動,了解和掌握其在執法中面臨的各種風險。
(2) 詢問法。對執法人員或執法對象提出一系列風險咨詢問題,以加強其對執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風險的系統認識,促使其去收集和分析專門信息,并制定系統的風險管理對策和計劃。
(3) 業務流程法。即以業務流程圖的方式,將從稅收政策解讀、稅款追繳、稅款征收、到稅款入庫等過程劃分為若干環節,每一環節再配以更為詳盡的作業流程圖。據此確定每一環節進行進行重點預防和處置。
(4) 內部交流法。即通過與各部門有關人員的廣泛接觸和信息交流,全面了解各部門的風險發生情況,以發現被遺漏或忽視的風險,提高各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協同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即在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的基礎上,從過去的風險管理實踐中尋找相似的案例和經驗,吸取有關教訓,并以此作為制定對策的主要依據。
3.1.2 風險預警
風險預警是指要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捕捉和監視各種細微的跡象變動,以利預防或為采取適當對策爭取時間。風險預警對于預防或識別重大風險事件顯得尤為重要。建議稅務機關建立稅收風險預警機制。該機制是一個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依托,能夠對各種信息進行科學分析、評估和判斷的完整體系,包括稅收收入、稅收執法、納稅人違法、系統外風險的預警指標,以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管理。
3.2 制定預防體系和預防策略
3.2.1 預防體系
為避免造成財政收入的重大損失和對稅務機關的不利影響,稅務機構應花大力氣進行風險預防,但這并不意味著需要進行全方位設防,因為這既不可能也不經濟。所以,應選擇那些發生概率大、后果嚴重的事件,進行重點預防。
構筑預防體系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選擇重點預防對象;二是構筑完善的預防體系。一個完善的預防體系需要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1)經濟和技術措施。如監督、檢查、立法、環境監視等。
(2)與外部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建立早期預警體系,協調與納稅人的關系等。協調與納稅人的關系,首先是要保持與納稅人的良好溝通,以盡早獲知納稅人的計劃和動作;其次要在準確把握信息的基礎上,對納稅人開展游說和說服工作。協調與納稅人的關系應嚴格防止陷入行賄事件,否則,很可能給稅務機構帶來更大的風險。
(3)改進內部工作。如稅收執法機構設置、崗責體系和業務流程設計中潛在的高風險區域,有針對性地調整職責設置和權力運行體系,避免稅收執法權的過度集中以及監控盲點的出現。
(4)組織內部防范機制培育。如建立“學習型稅務組織”,提升稅務文化與稅務管理水平。我國現行稅務組織管理模式需要引入“學習型組織”思維和管理模式,并將其轉變為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創新精神。這樣,有利于激發稅務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使現代稅務組織的發展立志高遠,瞄準21世紀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公共需求,心中牢記國家賦予稅務組織的使命和責任,提升稅務組織文化。
3.2.2 預防策略
俗語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因此,稅務部門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制定一系列相應的處置程序和規范,并編制成小冊子,以利在風險事件發生時爭取時間,應對得當,弱化風險。
制定預防策略要求建立嚴密的稅收法律體系和建立服務型稅務機關與合作遵從理念:
(1)建立嚴密的稅收法律體系,規范執法操作,完善執法保障。一是完善稅收法律體系,形成相對平衡和相互制約的法律機制;二是健全工作機制,實施有效的法律監督和制約,保證在稅收立法、執法等方面的公正、公開、規范和準確;三是提高稅法層次,加強法規建設,完善執法保障;四是維護稅收政策的統一性,規范稅收文件避免與相關法律、法規發生沖突而引起風險。
(2) 堅持依法治稅,建立服務型稅務機關與合作遵從理念。稅務機關在盡力為納稅人服務的同時,要始終堅持基于國家權力而依法治稅的精神,即依法治稅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上倡導服務稅收與“合作遵從”。堅持“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制改革指導思想,才能體現服務稅收的基本要求。只有搞好納稅服務,才能構建和諧稅收征納關系,而和諧稅收征納關系的建立可以提升“納稅遵從”度。從“納稅遵從”再到“合作遵從”理念的轉換,意味著遵從始終是這一理念的本質與核心,只是“合作遵從”在以“納稅遵從”為本的基礎上,強調了納稅人與征稅人之間在征納關系上的“合作”,“合作遵從”力爭避免和減少稅企、稅民之間的對立,是“遵從”的最佳形式,也是“雙贏”的形式,體現著以德治稅與依法治稅的統一。建立良好的稅收環境是避免稅收執法風險的基礎。
3.3 構建風險管理組織
建立稅收風險管理中心機構,實行稅收風險評估制,并通過實施金稅工程、信息管稅,提高稅收管理水平。風險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稅務機關密切關注可能存在的風險,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找出降低風險的辦法,是對執法機構和納稅人實行慎重、認真的評估以及對他們執法或履行法律義務的信譽、誠信的提升。風險管理組織要塑造“公正、進取、公開”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實現扁平化管理。將風險管理權力延展到各個管理層面,從舊時的控制管理轉向以參與式管理為標志的新型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資源和信息現代化資源,讓組織成員廣泛地參與組織管理,增強組織成員使命感、責任感,讓組織的內部效率正真地轉化為外部效率,在風險管理中發揮應有的效率和作用,從而減少稅收執法風險。
參考文獻
[1]趙迎春,王淑貞,羅秦.中國涉稅風險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關鍵詞】 物流業;稅收籌劃;案例分析
一、引言
物流業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應運而生。物流業是運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對分散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多種社會功能進行有機整合和一體化運作而形成的新興產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物流業已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9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4.2倍,年均增長23%;物流業實現增加值2.0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14%。2008年,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5%,占GDP的比重為6.6%。物流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物流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基礎性工作取得新進展。但是,我國物流業整體運行效率仍然偏低,社會化物流需求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基礎設施之間缺乏銜接配套,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面臨一些障礙,物流技術和標準比較落后。
為了進一步促進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務院于2009年4月印發我國《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所提出的9項政策措施中第3項涉及到稅收問題,至今無相應法律或規章制度出臺。目前的稅收政策并沒有從整體上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傾向,同時結構性調整的政策也不足,忽視了對物流業賴以存在的整體環境的關注,影響了物流業的發展。本文就現行物流業稅收政策下物流業稅收籌劃進行分析,以期對物流企業有所裨益。
二、我國物流業的稅收現狀
物流業涉及的服務項目范圍較廣,涉稅種類很多,主要涉及的稅種有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房產稅。使得物流業稅負較重,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至今為止沒有從本質上對什么是現代物流業加以界定
在我國的稅法條目上,“物流業”是一個沒有進行規范的領域。現行的營業稅暫行條例將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和裝卸搬運全部歸入“交通運輸業”稅目,稅率為3%;業、倉儲業、設計、咨詢等歸入“服務業”稅目,稅率為5%;如果企業兼營不同應稅項目,應分別核算,否則從高適用稅率。而現代物流是一體化和集成化的經濟運動過程,運輸、倉儲、包裝、裝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個環節都具有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內在聯系;同時,這種內在聯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場運行機制和專業化、社會化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將這些一體化的環節割裂開來,其結果只有兩種:或者是重復征稅;或者是從低納稅。
(二)我國目前對物流業給予的稅制支持和稅收管理體系并不完善,有的方面甚至存在空白
第一,雖然我國現行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試點物流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是九部委聯合行動的結果,但從本質上看,并沒有解決各部委之間的分割管理和利益歸屬問題;第二,目前的稅收政策并沒有從整體上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傾向,同時結構性調整的政策也不足,忽視了對物流業賴以存在的整體環境的分析和關注;第三,現代物流業務的多樣性、服務項目的交叉性,使傳統的運輸、倉儲、出租等原本分門別類管理的業務發票失去了監督作用,各個類別之間缺乏關聯度的現實,使得憑票計稅和扣稅的發票管理制度面臨著重大挑戰。
(三)物流企業的營業稅存在重復納稅的現象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試點物流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的要求,試點物流企業將承攬的運輸業務分給其他單位并由其統一收取價款的,應以該企業取得的全部收入減去付給其他運輸企業的運費后的余額為營業額計算征收營業稅;試點物流企業將承攬的倉儲業務分給其他單位并由其統一收取價款的,應以該企業取得的全部收入減去付給其他倉儲合作方的倉儲費后的余額為營業額計算征收營業稅。上述兩項要求使得試點物流企業在其經營中可以將支付給其他單位的物流服務費用進行抵扣,減少了試點物流企業的稅收負擔,這無疑是一項鼓勵物流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好政策。但是通知中也列舉了試點物流企業的名單。從名單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有70萬家與物流有關的企業和機構,試點物流企業所占的比重還不大,也就是說只有少數物流企業可以享受到這項稅收優惠政策,而對于大多數物流企業來講,其發生的支付給其他單位的如倉儲、運輸、裝卸等費用,還不能進行抵扣,這必然存在大多數物流企業的重復納稅的問題。同時,一些集團型物流企業下屬的全資子公司,因為沒有自備運輸車輛而不具有自開票納稅人資格,也不能享受營業稅差額納稅的政策,這就使得試點物流企業集團的一些全資子公司也不屬于這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受益者,于是,上述優惠政策的真正的受益單位少之又少。
三、物流企業稅收籌劃案例分析
東北某集團公司于2006年進行重組改制,將其主業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包裝上市。重組時,該集團公司的物資采購及倉儲職能繼續留在存續公司。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和獲得內部轉移價格的好處,上市公司的倉儲服務業務仍然由存續企業提供。重組以前集團公司的物資采購實行統一管理,物資供應部門為該企業的二級非獨立核算單位,為其下屬單位提供的物資供應服務不存在稅收問題。重組后,上市公司與存續企業分別獨立核算,其間因倉儲服務產生涉稅問題。與該公司簽約的會計事務所相關專業人士向公司提出稅收籌劃的基本思路是將本應該納入營業稅范圍的稅費支出,納入增值稅的范疇,以享受到進項稅抵扣的好處。主要方案如下:
在稅法依據方面,首先,按照我國稅法現行規定,倉儲服務應交納5%的營業稅。同時,1994年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營業稅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其中第五條關于代購貨物征稅問題規定:“代購貨物行為不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均征收增值稅,否則,征收營業稅”。這些條件是:(1)受托方不墊付資金;(2)銷貨方將發票開具給委托方,并由受托方將該項發票轉交給委托方;(3)受托方按銷售額和增值稅與委托方結算貨款,并另外收取手續費。
其次,我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第五條規定:“一項銷售行為如果既涉及貨物又涉及非應稅勞務,為混合銷售行為,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零售的企業、企業性單位及個體經營者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貨物,應當征收增值稅。”
由此可見,如果要將原本繳納營業稅的應稅行為轉為繳納增值稅的應稅行為,只要滿足以上規定的條件即可。因此,將上市公司與物資供應商、未上市企業提供的倉儲服務合并成為一個整體,即能成為增值稅的納稅人。該事務所要求受托方(存續企業)將代購貨物的價款及按規定收取的費合并,把費收入籌劃成混合銷售行為(既購買物資又提供倉儲服務),按單個物資供應合同向委托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委托方(上市公司)將代購貨物的價款及費同時付給受托方,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獲得進項稅額的抵扣,三方關系如圖1所示。在存續公司只為上市公司提供貨物運輸服務的情況下,存續公司只繳納營業稅即可,而上市公司只交納增值稅進項稅;當把這三者視為一個整體而進行統籌規劃時,上市公司依然只繳納增值稅,而存續公司原先繳納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享受到了抵扣的好處。
此例可以運用一些數據進行測算:假定當年該公司委托存續企業物資采購的金額是2400萬元,按關聯交易合同規定應支付倉儲服務費(假定按照物資銷售額的10%提取)240萬元。公司增值稅稅率為17%,營業稅稅率5%。由于上市公司委托存續企業為其采購物資,同時并不需要存續為其墊支資金,采購物資的專用發票由存續轉交上市公司,存續與上市公司單獨結算,并單獨收取手續費,這時存續企業必須繳納增值稅,而又由于其行為屬于既涉及物資的采購,又涉及應稅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原來繳納營業稅的部分也一并繳納增值稅,因此:上市公司應繳納增值稅=本期增值稅銷項稅額-(24 000 000+ 2 400 000)×17%萬元,而存續公司應繳納增值稅=(24 000 000+2 400 000)×17%-24 000 000×17%萬元,從公司整體來看,就此業務其繳納的稅費合計=本期增值稅銷項稅額-24 000 000×17%萬元。
經過合理的稅收籌劃,此案例產生的效果主要體現在:
(1)省去了營業稅及附加13.2萬元(2 400 000×5.5%);
(2)上市公司因取得進項稅額而少繳增值稅40.8萬元
(2 400 000×17%),由于少繳增值稅而少繳城建稅、教育費附加4.08萬元(408 000×10%)。
(3)存續企業多交一部分增值稅。上市公司取得的進項稅額,實際上就是存續公司增加的銷項稅額,但由于恰逢我國增值稅消費型改革,物資供應部門取得的進項稅(經營成本部分)可以完全抵扣,購置部分固定資產的進項稅也允許抵扣,因此存續企業多交的增值稅,實際上要小于上市公司少交的增值稅,整體考慮納稅籌劃效果明顯。
四、總結與建議
首先,本案例能夠將營業稅的應稅勞務籌劃為增值稅的應稅行為,主要還在于對物流業本身界定不清。如果稅法規定倉儲服務屬于營業稅范圍,而不是具備諸如前文分析的條件課稅,那本案例就不會取得這樣的效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認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因此,綜合、高效的一條龍服務模式才是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而如果按照我們傳統的,在形式上將物流簡單的進行分割是不妥當的。筆者認為,從物流業服務性質的角度看,應該把物流業視為服務業的子稅目,統一明確產業屬性與經營范圍,這樣各地稅務征收機關就有了征收管理客觀依據,避免錯定誤征。
其次,物流企業經常將一些業務外包,但就我國現行的稅法規定,倉儲環節發生的稅費是不能抵扣的(大約占到營業額的15%―20%左右),其結果是虛增營業稅稅基,出現重復納稅現象,進而增加企業的稅負。本案例將存續企業倉儲服務本應繳納的營業稅轉變為增值稅以通過抵扣而獲得稅收方面的好處,其動機就是為了減輕企業稅負。
最后,統一票據的開具,正確計算增值稅進項抵扣稅額。我國現行稅收政策規定,比如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儲存等是排除在增值稅之外的,因此,客戶不能用來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只能全額繳納增值稅,這樣,無法正確計算和抵扣進項稅額,客戶容易產生稅收規避的動機,造成國家稅款不應有的損失。本案例的籌劃使得存續企業多繳納了一部分增值稅,而在籌劃之前,這部分增值稅是不用繳的,雖然稅收籌劃本身并沒有違反法律規定,但從整個國家利益來看,還是發生了稅收流失。因此,準確認定現代物流業的基本范圍是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我國增值稅稅制由生產型到消費型的改革,在規范物流業市場準入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專用發票抵扣增值稅。這樣才會使物流企業的扣稅更合理,企業進行納稅不服從行為的成本增高,從根本上降低稅收流失。
【參考文獻】
[1] 何玉潤.物流業的稅制淺析[J].財會月刊,2007(3):33-34.
納稅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在提高征管質量,加強稅源監控,優化稅收服務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根據總局提出的“降低頻率、加大深度、提高效率、注重效益”的評估原則,今年來我局積極實施納稅評估專業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在專業化管理推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其不斷完善。
一、納稅評估專業化管理的實踐
1、完善組織形式,形成區局深度評估和分局專業化評估的工作格局。我局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征管的總體要求,挑選業務骨干成立深度納稅評估小組和專業納稅評估小組。深度納稅評估小組由區局稅政科牽頭、職能科室業務骨干參加,負責區局范圍內的評估工作。專業納稅評估小組由基層分局業務領導、管理股長和業務骨干組成,負責分局范圍內的評估工作。并通過集中培訓、案例分析、考核評比等多種形式強化納稅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在評估實踐中鍛煉和提高業務技能。
2、開發稅源管理平臺,通過“五色預警”管理,實現科學選案。我局利用自主開發的稅收管理員稅源管理平臺,按照行業稅負偏差度大小,對納稅戶實行“五色預警”管理。按照預警信息的異常程度實施分類分級管理,并依此來篩選納稅評估對象,大大提高了選案的效率和準確率,收到了明顯成效。全區納稅人申報率、入庫率、滯納金加收率躍居全市前列,稅負異常企業不斷降低,低于稅負預警值的納稅人由年初的296戶下降到178戶。
3、加強行業評估和重點評估,建立和完善行業評估參數及模型。我們根據轄區內稅源分布特點,選擇軸承、筆刷、碳素、皮毛、水泥等行業開展行業評估。通過評估掌握了行業經營特點、財務核算特點、行業涉稅風險點、評估思路與方法等,建立了15個行業評估參數及模型,并且在實際工作中積極加以應用和完善,體現了評估的深度和特色,強化了稅源監控管理。
4、確立“服務型”的納稅評估,融洽征納關系。在納稅評估中,我們將評估與服務相結合,通過約談、舉證等方式向納稅人說明、解釋稅收政策。同時,評估人員對納稅人由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財務知識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稅行為進行及時糾正處理,為納稅人提供深層次的服務,有效地防范征納雙方的稅收風險,減少征納成本,達到了強化管理和優化服務雙贏的目的。
二、納稅評估專業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納稅評估機構還不夠健全,專業化管理水平不高。納稅評估專業化管理要有專業化組織機構和專業化的評估人員,但目前納稅評估人員基本都是管理員,均為一人多崗,除正常的納稅評估工作外,還須承擔企業的各類涉稅管理事項,日常管理事務較多,難以確保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專門從事納稅評估工作,因而使納稅評估顯效緩慢。另外,評估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實踐中雖有一定的提高,卻依然跟不上納稅評估深層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很多評估項目深度不夠,評估工作的過程監督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納稅評估認識上存在誤區,操作上不能嚴格按照規程實施。表現在征稅人方面,工作定位不準,有的認為納稅評估就是開展日常稅務檢查,有的認為納稅評估就是變相的稅務稽查。在此模糊認識下,一些基層稅務部門不能嚴格按照規程實施評估,輕評析重核查,采取全面調賬專人抽查、出具報告的方式開展工作,納稅評估演變成了稅務稽查,使評估監控職能滑出了稅源管理的軌道,管、查職能紊亂,評估工作步入誤區。表現在納稅人方面,由于宣傳不盡到位,工作方法欠缺,一些納稅人從心理上未能把評估工作作為人性化服務和自我糾錯的機會善待,而將評估人員的進戶調查、約談工作認同為納稅檢查,產生消極抵觸行為。
3、納稅評估指標存有一定局限性。現行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是確定行業內平均值,實際上是企業真實納稅標準的一種假設。一般這種評估指標的測算結果都直接與行業正常值進行比較,也就是說該企業被測算的指標只要處于正常值的合理變動幅度內,就被認為已真實申報。實際上,評估對象的規模大小,企業產品類似多少等因素都對“行業峰值”產生較大影響。另外,企業還經常受到所處的環境、面臨的風險、資金的流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單憑評估指標測算和評價很難合理確定申報的合法性和真實性。納稅評估指標體系的局限性,制約著納稅評估工作的效果和開展方向。
4、審核評析的質量不高。納稅評估主要是通過對指標數據(而非實賬)的審核評定及約談舉證過程來評審納稅義務履行程度。審核評析是納稅評估的中心環節,它既是對數據審核和指標測算階段初步評價結論的再次認定,又是進行后續約談舉證、實地核實過程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重視審核評析質量,堅決杜絕輕評析重核查的做法。當前突出矛盾是在評估力量和戶數限制下,評估人員由于時間有限,對相當部分評估對象簡單過場,案頭分析不深不實,沒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完成各項評估工作。單純追求評估業戶 的數量而忽視質量,或對疑點問題簡單定性,打亂了正常評估程序,失去了評估的嚴肅性,沒有真正起到評估作用。
5、評估工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近年來納稅評估工作整體水平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環節還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主要表現在評估范圍不全面,對象確定過分偏重于稅負指標,而忽視了其他一些異常指標信息。評估方法單一,約談、舉證缺乏技巧,效果不明顯。評估后續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總結評估經驗,不善于推廣應用評估成果。
三、提高納稅評估專業化管理水平的幾點建議
1、建立納稅評估專業機構,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評估隊伍。納稅評估具有內容廣泛、專業性強、對人員素質要求高的工作特點,稅務機關應根據工作需要設置專業化的組織機構,合理設置評估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可以借鑒一些地區做法,在市縣級成立稅收評估管理科,具體負責納稅評估的指導與協調。在基層管理分局內設立專業的納稅評估股,具體負責納稅評估工作的實施。同時要不斷提高評估人員整體素質,把那些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優秀干部充實到納稅評估工作第一線,并鼓勵干部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不斷“充電”,不斷提高評估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評估能力。
2、完善納稅評估管理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的考評機制。推進納稅評估,流程規范、制度保障是核心。在評估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上,一要制定科學嚴密的納稅評估程序。要在嚴格執行上級有關納稅評估制度辦法的基礎上,與本地區稅源管理實際相融合,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納稅評估規程,將評估信息采集、評估對象選定、評估分析、評估核實、評估處理、相關文書等管理內容制度化、程序化。使系統業務流程具有完整性、規范性,全面反映納稅評估的完整運作過程。二要精心設計納稅評估文書。按照合法、規范、科學適用的原則,根據納稅評估工作需要設計評估各環節的規范文書,使納稅評估從資料收集、通知、約談、分析、評估、審核到結果處理整個工作流程,處于規范化運作狀態。三要明晰崗位職責,強化責任管理。合理設置評估各環節崗位,明確界定崗位職責,將工作責任落實到崗、到人,避免職責交叉或缺位,通過落實評估責任追究制,加大日常檢查、考核、監督力度,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切實提高納稅評估工作質量。
3、改進納稅評估指標體系,避免機械運用現行分析指標。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據分析模型,而目前數據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因此一方面要不斷調查修正評稅指標,另一方面評估手段、方式需要科學把握,靈活運用。對指標體系中用途不大的可以不用,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的實用指標也可以使用。評估過程中,除了對納稅申報、財務數據進行大量的指標測算、數據比對等定量分析外,還要結合納稅人自身特點,使評估人員對行業、企業情況做詳細了解,將定性分析的納稅評估與定量分析的納稅評估有機結合,從而科學鑒定納稅人納稅義務履行程度。